【香港夜巿】首個夜間藝術展覽「都市物種」 6位藝術家探索城巿變遷與連繫【內附連結】
發布時間: 2023/08/29 18:18
最後更新: 2023/08/29 21:08
搞夜巿,要有特色,就要有「橋」;香港作為東方之珠,中西文化匯集之地,有文化特色的夜巿,或許是城巿的另一道風景。由藝發局資助、策展團隊 MUSTHAVEKEYS 策劃的首個夜間藝術展覽「都市物種」於即日至10月15日期間,展出6位藝術家的新作,展品關於存在於都市中的不同動植物物種,藉以回應人類在現今城市的各種生活模式,以及隨之衍生的變遷與連繫。
是次展覽分為兩部份,第一部份主題為 「欲望」,並由即日至9月16日展出洪忠傑、Michael Whittle 和袁進𡛕三位藝術家的作品,以人類視覺描繪各物種,反映人類欲望的延伸;第二部份主題為「殘像」,將於2023年9月20日至10月15日展出勞麗麗、謝銘思和袁雅芝的作品,透過中上環社區街道歷史與面貌的變遷,以藝術家「自身」出發、以物種探索「地方」特性與個人身份記憶情感聯繫,以及對香港的想像。
最新影片推介:何沛珈專訪
香港都市發展急速,城市與自然界線彼此重疊,人與動物、城市的關係複雜交錯。城市向以「人」為中心,其他物種被視為附屬品甚或外來者,只能在罅隙或被准許的情況下生存。身處都市迷宮的物種,隱沒於城市一隅,在我們的都市物語中一直擔當配角。
長期研究動物議題的學者黃宗潔在《倫理的臉》一書提到,人和各種物種都需要在擠迫的城市環境中定義彼此的空間,界線互相重疊,不斷與環境角力。與此同時,人與自然的關係是流動的,能因應生存需要而作出妥協、適應和轉變,因此兩者的關係並不一定是二元對立。
而物種的身影作為一種符號,除反映人的欲望外,更是一種寓言,是理解城市的的入口和載體,連結城市中發生和出現過的人與事,包括各種變遷帶來的焦慮與失落。人與動物一樣,要在世界成功生存,必需不斷面對環境轉變帶來的挑戰,甚至改變自身以適應不同的環境。是次展出作品透過不同物種,讓我們看見人類作為棲居於都市的物種,其自身之欲望和狀態。
各種變遷帶來的焦慮與失落
作為主要於日間活動的物種,人類向來採取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的生活模式;日間於人類代表了繁忙、躁動、速度和效率;晚上則是寧靜與休閒。夜間光線幽暗,很難單以視覺看清周圍環境,人類因而附之各種諸如迷人、神袐、朦朧、恐懼或不安等的聯想。相對於所有事物均担露於日光下的黑白分明的白日,黑夜常被引喻為人們內心潛在的欲望及陰暗面種種。
是次展覧於中環一條歷史悠久的街道舉行。中環向來給人的印象是香港的「中心」,位處鬧市中央、人流紛沓,是進行商業活動的繁忙地區,同時也包含了各種不同類型空間。歷史上,中環的面貌一直處於轉變的狀態,也是香港的寫照。新舊交替的贊善里,面朝百年歷史古蹟大館的舊城牆,見證了時代的變遷。
此刻,街道頭尾均有工程在如火如荼進行中,很快街道會再次經歷一次蛻變,變得人面全非,彷彿過去一切不著痕跡。
「都市物種」所有參觀及活動只供已於網上成功登記人士參觀,預約請按此。
展出日期:
「欲望」:即日至9月16日
「殘像」:9月20日至10月15日
地點:中環贊善里7A號地下
開放時間:星期三至日 / 19:00 - 22:00 / 公眾假期休息
編輯:葉翠華